:::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劇作家檔案」每季發佈一次,每期將會引介一位當代英國、德國或法國的劇作家,組織多篇專論文章以剖析劇作家的劇場美學、語言風格、在本地和外國的演出狀況等。同時亦會網羅大量劇作家的劇作出版及研究書目、評論列表、香港及華文界演出資料整理等,供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黛亞.洛兒 (Dea Loher)-編者前言
     
    黛亞・洛兒的華文足跡
    馮程程
德國劇作家黛亞・洛兒(Dea Loher)的名字,隨著她的近作《失竊的時光》去年巡迴至台北,而備受談論。台北《表演藝術》雜誌替她進行訪問,主辦方亦舉辦了她的分享講座,讓華語地區觀眾得以了解這位備受推崇的當代劇作家的藝術觀和創作心得。其實,早於2009年,在北京一個名為「新戲劇藝術:中國/德國」的交流活動中,Dea Loher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中文及進行讀劇(《最後的火焰》,曹克非譯),而《克拉克的遭遇》(李明明譯)更早至2002年便完成了中文翻譯,存放於歌德學院的網上戲劇圖書館。但這兩個譯本並沒有正式出版。直至2012年,台灣出版《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她的《無罪》被收錄其中,得以更廣泛地流通於華語地區。有趣的是,在此劇中譯本面世之前,在香港前進進的新文本工作坊已經以《無罪》的英譯本作為討論及試排材料,不久後,作品在香港演藝學院由吳偉碩導演帶領下,成為年度學生製作,正式由黃國鉅博士擔任粵語翻譯。港台兩地對於Loher劇作的興趣,時間上不謀而合。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礙於Loher劇作的規格之大與難度之高,華語搬演往往讓人望而止步。

編者對於Dea Loher的認識,緣於她的中譯者曹克非導演的引介。時為2010年,我們不約而同地執導了英國Caryl Churchill的作品《遠方》,在交流中談到歐洲新文本的趨勢時,她向我介紹了這位劇作家。本期劇作家檔案很榮幸能邀請曹克非導演選譯Loher於柏林文學獎的得獎發言──以11個關鍵詞來闡述她的劇場觀。近年投入新文本實踐的澳門譚智泉導演,今年先後為她的近作《黑湖》排演讀劇和正式演出,他亦於本期分享他對Loher寫作風格的分析。本期劇作家檔案集合了兩岸四地作者的角度,Loher無疑成為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交流平台。

 ::: 新文本運動 :::
編者前言
黛亞・洛兒的華文足跡
專題文章
小人物浮世繪:黛亞.洛兒的舉重若輕
輕盈的重量 --黑湖邊上的Dea Loher
關於政治劇場和現實的五分半鐘和十一段句子 ──洛兒柏林文學獎得獎演說(2009)
劇作家的「回歸與突破」
轉載文章
由邊緣人物描繪社會:黛亞.洛兒的戲劇
以語言創造出一種思考與感知的自由 專訪《失竊的時光》劇作家黛亞.洛兒
劇作
劇本選段:《最後的火焰》
劇本選段:《賊》(另譯《失竊的時光》)
劇本選段:《無罪》
::: 新文本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