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劇作家檔案」每季發佈一次,每期將會引介一位當代英國、德國或法國的劇作家,組織多篇專論文章以剖析劇作家的劇場美學、語言風格、在本地和外國的演出狀況等。同時亦會網羅大量劇作家的劇作出版及研究書目、評論列表、香港及華文界演出資料整理等,供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黛亞.洛兒 (Dea Loher)-專題文章
     
    劇作家的「回歸與突破」
    馮程程
猶記得兩年前,前進進的新文本會議其中一個有關編劇的研討環節,以「回歸與突破」為題,交流有關「21世紀編劇視野」的觀察。當時有意探討的是,劇作者以何種方式繼承著過去的劇場流派,又如何吸收近代後戲劇劇場多元形式的影響;當代編劇如何理解語言,又如何重新提出文本的價值。我們的假設是,劇作者不斷在回歸傳統和突破傳統之間擺蕩,產生了嶄新的能量。

用Dea Loher的作品來說明這種能量,我想應該最適合不過。驟眼望去,她的劇本像一種「comeback」--線性敘事有清晰情節,故事有起點,有終點;人物心理描寫與動機均有經營,題材寫實並能超越議題找到有關人性、命運等宇宙性的思想厚度……。她的作品,並不是形式先行或何等破格的美學實驗;少見她拼貼不同文類,而是認真以話語創造真實。更多時候,她所關心的是說什麼故事,如何說。倫理隱然在驅動著她的筆尖。她曾經說:藝術必要戰勝無力感。「要是劇場希望重新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思辨平台,大議題一定要重新回到舞台上去。我的意思並不是指失業、污染、核能,而是暴力、罪、背叛、自由;不是做一齣紀錄片,而是一部悲劇。」

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視「comeback」為「不合時宜」。的確,2004年德國學者Lehmann提出「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之說,聲言以劇本為核心的dramatic theatre氣數已盡,取而代之的是更具開放性地組合各種劇場元素成為敘事、成為現場、成為文本世界。不久,另一位德國學者Birgit Haas卻提出了新的說法:「戲劇化戲劇」(dramatic drama),重新提出「戲劇性」,刻意回應Lehmann的主張。值得留意的是,Birgit Hass同時是Dea Loher的研究者。在《Theatre in the Berlin Republic: German Drama Since Reunification》(2008)一書中,她就曾以「1989年後德國戲劇化戲劇之回歸」為題,以Loher、梅焰堡、希梅芬尼等人的劇作為例子,提出「戲劇化戲劇」這一說法。她認為,經歷過七十年代以降的後現代藝術洗禮之後,後現代對於劇場來說已經失去其美學基礎的位置。只是一味自我指涉,以形式犯禁,對美學政治提出抵抗的潮流,漸見不足。告別「什麼也不可信」的虛無感,創作者感到面前更迫切去回應的政治,並不是藝術的內部政治,而是更大程度地回到日常生活的群體政治當中,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權力關係當中。個體重新成為藝術的主體,通過人們的關係與經歷,讓觀者得以了解現實生活中權力結構的組成與操作,從而通向解放。

依照Haas的看法,後現代式消解劇本、作者、故事等傾向,現在重新讓位給具結構、角色、線性敘事、擬真的話語劇場,文以載道。然而,走到今天,藝術家的「後現代心境」卻又的確無法逆轉:他們相信,現實不過是無數的「碎片」。這也是今天的劇作家從他們的先行者之中突破出來的原因。所以,他們往往更熱衷以作品對美學和生活經驗交錯辨證。一方面,他們更新了對於藝術再現系統的理解,對「擬真」的再現方式,對表象,抱著批判態度,卻同時不排斥傳統心理劇場,雖然已經完全御下經營準確而完整角色細節的包袱。這些作品不像後現代劇場把解讀權完全開放出來,反而作者有話要說而且立場鮮明。可是,作品又往往會利用某些元素來指向作品本身再現的限制。每一個戲既自成一個微型社會跟現實互動著,卻又不會淪為現實的複製品。

這種既是且不是的書寫風格,Haas認為早有跡可尋。法國戲劇學者Patrice Pavis就曾提出一個稱為「新寫實」(neorealistic)的劇場書寫方式,結合易卜生的心理寫實與布萊希特的史詩間離劇場。Pavis相信,兩者已雜交成一個新形態,而且在差不多時間,約九十年代起,於法國、德國、英國出現。而比Pavis早約四十年前,沙特於六十年代已提出過類似觀點,提倡結合「epic」與「dramatic」,並且必需參與到政治裡去,讓作品成為政治性的藝術。就著這一點,Haas判斷德國九十年代起出現的劇作,比較接近沙特的觀念,其中當然包括Loher的作品。

也許,當代劇場擁抱的是一種複擺的動能──表象與真實的建立與揭露;虛構和現實的區隔與聚合,批判與情感的抽離與投入……顛覆不再,更多是互為辨證、對話,無需急於定義,自由地繼續創作。Loher說:最好的情形是藝術形式與其事物並駕齊驅。我們不妨也將之視為在香港的新文本實踐的階段性地總結。

 ::: 新文本運動 :::
編者前言
黛亞・洛兒的華文足跡
專題文章
小人物浮世繪:黛亞.洛兒的舉重若輕
輕盈的重量 --黑湖邊上的Dea Loher
關於政治劇場和現實的五分半鐘和十一段句子 ──洛兒柏林文學獎得獎演說(2009)
劇作家的「回歸與突破」
轉載文章
由邊緣人物描繪社會:黛亞.洛兒的戲劇
以語言創造出一種思考與感知的自由 專訪《失竊的時光》劇作家黛亞.洛兒
劇作
劇本選段:《最後的火焰》
劇本選段:《賊》(另譯《失竊的時光》)
劇本選段:《無罪》
::: 新文本運動 :::